寓教于体以文化人
——上海电力学院体育文化育人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一直都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样,体育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价值早已不再是单一的“增强体质”,还包括“促进健康”和“文明生活”,既能塑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也能规范学生的行为文化。体育既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容,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手段,在大学特色文化的培育、发展、传承和展示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所大学的体育精神、体育领军人物、传统体育活动、特色体育场馆等都可以成为大学特色文化的重要标识。
近年来,上海电力学院注重将“体育”作为载体,在建设“体育特色文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体育课程设置、校园体育活动、体育训练比赛以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推出一系列的创新举措,通过培育体育精神、塑造体育领军人物、打造特色体育活动等具体做法,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努力在教学、校园体育活动、训练比赛等方面争取好的成效。
一、工作目标与思路
“寓教于体、以文化人”,即建设以体育为载体的特色大学文化,是学校体育工作不断推进和努力的目标。在学生大学生涯中,体育贯穿在每一日的成长过程中,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体育比赛等各类体育活动让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学生在大学时期所得到的全面、科学的身体锻炼指导,为其一生的身体健康打下良好基础;所养成的良好运动习惯、竞争意识和顽强拼搏精神,都让学生受益终身。可以说,体育作为大学文化的一种客观存在的形态,具备着其它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文化功能,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意志品质等的形成和塑造尤为关键。
为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体育的文化功能,学校体育工作积极探索,围绕“完善课程设置、丰富体育活动、科学训练比赛、建设体育场馆、创造文化氛围”等思路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举措。
二、实施的方法和过程
学校在以“体育”为载体的特色大学文化建设中积极探索,努力从以下方面进行具体落实:
(一)尊重差异,完善体育课程设置
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前提,在课程项目设置上,采取必修+选修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对大一大二学生实施体育必修课,大三大四学生实施体育选修课;为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太极拳》纳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它学期实行“三自主”选项课;另外,针对体弱学生,专门设立体育保健课;体育课程项目设置上既包括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等球类课程,也包括定向越野、击剑、爵士舞、瑜珈、地面球、毽球、板羽球等新兴体育项目。同时,还尤其注重引入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拳、太极剑、舞龙舞狮、空竹等。同时积极探索准备开设表演类课程,如花式足球、花式篮球课程等。通过积极采取各项举措,不断深化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提高广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课程设置内容的不断丰富,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得到落实和贯彻。通过类型丰富的体育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尊重差异、共同发展,让学生走出寝室,走向操场,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和“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精神落实到每一名学生。
(二)因地制宜,建造特色体育场馆
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方面,在优先满足体育课程开展和训练比赛的前提下,学校还因地制宜,在原南汇校区建设“体育长廊”,设立坡道、跨越、攀爬、铁索、梅花桩等多个锻炼项目,供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大学生素质拓展使用,成为颇具特色的标志性体育场地。搬迁临港新校区后,场馆设施条件进一步优化,针对我校击剑、手球两支高水平运动队,新增建设专业手球场馆及击剑场馆,极大改善了教学、训练条件。同时,利用新校区场地优势,筹备建造迷你高尔夫训练场地,这些都将成为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中的亮点和特色。另外,独立设置的武术、瑜伽、健美操、网球场馆,进一步丰富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合传统的足球、篮球、羽毛球以及田径场地,丰富的体育场馆设施极大满足了师生不同项目、不同爱好的教学、训练、活动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和积极性,也为文明校园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是我校体育场馆的又一大亮点,这一场馆的建设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既有利于监控和评价体育教学、体育锻炼效果,又能根据学生测试的不同数据,提出相应的运动处方。通过科学先进的体质监测设备,进一步充分保证了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和推进。
(三)彰显特色,打造多样体育活动
早操、校内比赛等各项课外体育活动是对体育课堂的延伸和重要补充,也是培育大学生体育精神、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塑造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校坚持“大体育、大健康”的工作理念,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群众体育活动。首先,积极开展各项传统校园赛事,如上半年的“电院杯”、下半年的“新生杯”体育系列赛以及每年一届的田径运动会。其次,改革早操锻炼模式,在认真总结早操活动的基础上,对学生早操模式进行大胆创新,增加对学生跑动路线、跑动时间的要求,同时开发阳光跑APP,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参与跑步锻炼的兴趣和便捷。另外,还着力搭建新的体育竞赛平台,尝试推出体育冠军赛活动,设跳绳、立定跳远、定点投篮等项目,评出周冠军、月冠军、年度总冠军。从2014年开始举行体育技能大赛,设立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跳绳等11个项目,各项成绩累计计入总分。通过各项举措不断激发学生运动热情。目前很多比赛项目已经成为了学校的特色品牌项目,成为我校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类型丰富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以早操为例,参加早操的学生人数从每日不足100人,增加到1000余人,增加近10倍。此外,通过各类比赛,学校还发掘出一批极具潜质的运动员。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对学生树立 “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每天锻炼1小时”的良好习惯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四)特色培养,科学指导比赛训练
2005年起,我校先后组建了击剑队、手球队高水平特色运动队,成绩卓著;2007年,组建定向越野运动队;2011年,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正式成立,我校成为首批成员之一。这些运动队是我校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展现我校学生优良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校击剑队是我校重点培养的传统劲旅,在上海市、全国等重要赛事中,始终保持领先水平,在近几年的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上屡屡摘金夺银,共获得金牌51枚,银牌48枚,铜牌65枚,并有多名队员入选大学生代表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学校赢得了巨大荣誉。校手球队更是通过训练方法的不断革新,实现了成绩的历史性跨越,从全国大学生锦标赛季军、亚军,发展成为冠军队伍。更值得一提的是,由前国家队队员、拥有金球金靴双料头衔的朱有宏教练带领的校足球队,经过刻苦训练,成绩获得重大突破,获得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大学组冠军。
可以说,科学训练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我校各运动队教练,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内容,耐心细致的为运动员讲解战术要求,在训练比赛过程中,更是手把手教授学生如何站位,如何跑位,如何进攻,使运动队不断取得进步。同时,领军人物的培养也是成功的关键,在运动队训练和管理中,注重发挥教练员的领军作用和人格魅力,重点培养精英队员,发挥他们在体育运动中的模范引导效应,培养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
(五)潜移默化,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如何营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也是近年来我校体育工作探究的课题,并相继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为活跃校园体育氛围、调动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发放“健康大礼包”,包内配有跳绳、毽子、俯卧撑器等自主锻炼器材,受到全体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广泛使用。同时,举办体育工作表彰大会,对学校群众体育工作进行总结回顾,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精心建设体育工作“荣誉墙”,全面陈列展示我校师生在各级比赛中获得的多项荣誉。奖杯、奖牌、奖状,凝聚着团结的力量、汇集了拼博的精神,既是对以往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工作的激励。目前,在创新机制的基础上,积极规划学生体育证章制和等级制,以激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无论是健康大礼包的发放,还是“荣誉墙”建设,通过各项举措努力营造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展示“敬业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博”的体育精神,与我校“爱国、勤学、务实、奋进”的校训相契合,体现出“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学目标,丰富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三、工作成效与经验
(一)矢在发展:学校体育工作硕果累累
学校体育既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容又是手段,我校的体育工作在多年的创新和积累下,在课程教学、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评价与监督等方面努力获得诸多成果。
《体育》校级精品课程成功验收。《定向越野》课程获得上海市市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另外,持续几年的数据监测显示,经过加强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提升,身高、体重等身体形态指标有所改善,耐力、肺活量等身体素质指标稳定提高。此外,在每年的学生评教环节,体育教师均能获得较好认可,学生满意度高,多名教师多次获得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等称号。近年来学校多项体育工作也获得校十佳好人好事等荣誉称号。
(二)力在革新:训练比赛成绩大放异彩
体育比赛是培养体育领军人物、塑造体育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校园文化对外宣传的窗口。经过教练团队的科学训练和精心指导,我校运动代表队成绩斐然,不断实现跨越和突破。多年来,我校击剑队在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获得金银铜牌近170枚;手球队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手球锦标赛冠亚军,成绩一直保持在前两名的较高水平;足球队成绩也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荣获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大学组冠军以及上海市高校足球联盟杯赛冠军,朱有宏老师获“最佳教练员”荣誉称号,上海电力学院赛区获“最佳赛区”荣誉称号。
我校运动队比赛成绩不断取得突破,特别是足球队的异军突起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也引起公众注目,《青年报》《东方体育日报》《新民晚报》《文汇报》和《新闻晨报》等多家报社及“新浪网”、“东方网”、“上海热线”和“中国教育新闻网”等网站对我校足球队进行了报道和专访。PPTV、新浪体育及优酷等网络媒体对重要比赛进行同步直播,大大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
同时,在高水平运动队的带动下,其他体育项目队伍也不断取得成绩,武术、飞镖、健美操等,参加上海市大学生阳光体育系列赛,也取得了较好成绩,扩大了对外交流,激发了学生运动热情,使学生在文化课程学习之余极大地提升了综合素质,更好地完善自我,锻造强健体魄,塑造健康人格。
(三)重在传承:上电体育精神深入人心
“务实致用,明理致远”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体育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此高度契合。通过近几年在体育课程教学、校内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训练等方面推出的多项举措,使大学生们不但学会了两至三项运动技能,也逐步树立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塑造出了顽强拼搏、团队协作等意志品格,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运动让生活更美好”、“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人心。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精神载体,是培养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体育在大学校园文化的培育、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规范行为培养,正确价值观形成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等方面,始终具备着独特且无法取代的重要意义。体育对大学生成长的益处贯穿终生,希望通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营造出更加浓厚的体育氛围,满足师生员工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让大家在体育运动中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真正做到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心灵和谐。